国事担当:北京一零一中渗入生命的自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3-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所以,许多年来,我们一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什么?只有家国情怀,没有实际能力,情怀不就虚了吗?比如,一零一中科技创新教育一直走在前头,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屡获佳绩,学校在2010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有个女生叫尹月,她利用校园里的香叶天竺葵和八宝景天做原料,研制了一种纯天然的植物驱蚊膏,在2014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得金奖。2007届的学生钟越尘和2010届学生王昊昱,他们都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ISEF)中获得大奖,并且由美国国家宇航局用他们的名字分别命名小行星。

    在一零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育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三任体育教研组长王寿生、梁学诚、丁玉山都是特级教师,原国家奥组委3位重要成员伍绍祖、刘琪、刘敬民都是从一零一中走出去的。一零一的体育实在太强太有特色太有生命力,同样是70年一以贯之。老校友回校,从来离不开体育话题。1960届毕业生、中科院政策研究室顾淑林老人这样回忆:“这里的操场和别的学校不一样,它催人把全身的力量爆发出来。十年动乱中,在我最痛苦的时候,只要参加劳动或到运动场上,就会感到豁然开朗。是母校给了我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灵和劳动能力。”

    一零一自建校起就有着艺术的土壤。名目繁多的艺术课程、艺术名师,丰富多彩的艺术社团及活动,让学生时时接受艺术美的熏陶。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艺术教育一直是学校的常态教育。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二·九”大合唱等活动,对学生性情陶冶的作用不言而喻。

    【连接】

    北京一零一中小传

    一零一中的文化,滥觞于上世纪40年代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3月20日,一零一中在抗日战争胜利的锣鼓声中诞生,时为“张家口市立中学”,诞生地是八路军解放的第一座省会城市——察哈尔省(今河北)的张家口。建校初期,主要招收烈士子弟和干部子弟,兼收社会子弟。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的1946年9月,学校和张家口市立女中、回民中学师生一起,随部队撤离张家口。同年 11月,抵达晋察冀老解放区河北建屏县(今平山)东、西黄泥村。三校合并,更名为“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

    1948年8月,学校与原在晋冀鲁豫边区的行知学校中学部合并,更名为“华北育才中学”。9月,为避免敌机轰炸,保证师生安全,学校奉命转移到河北阜平城南庄。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经中共华北局决定,3月8日,学校全体师生从革命老区河北省平山县迁入北平。5月9日,与北平师大附中合并,时为“师大附中二部”。

    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圆明园遗址非主体部分建新校址。1955年9月,学校改为现名“北京一零一中”。

    建校70年来,北京一零一中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办学指导。

    建校之初,彭真、聂荣臻同志当年曾发出专项指示,要求把学校办成一所党的“随军干部学校”和“现代化、正规化学校”,要求学校把全心全意为革命战争服务、为革命建设服务作为办学宗旨。

    建国后,1953年5月24日,周恩来总理亲临学校视察并作重要指示:“要艰苦朴素,要热爱劳动,要热爱劳动人民。”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国务院秘书长罗青长、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勇上将等先后来校作报告。

    2003年4月18日,温家宝总理视察学校。他勉励学校发扬优良传统,勉励学生将来做事业上的佼佼者,成为国家栋梁。

    近些年,学校进一步探索普通高中办学新模式。2010年,经北京市教委审批,创办人文实验班并在当年成为北京市翱翔计划基地校。2012年,经市教委批准,开设一零一中中美高中国际班,面向全市招生。2013年,经市教委审批,设立北京市文科重点实验基地。

    校长之魂:朴素与本真

    郭涵

    今日社会,校长办教育,应当崇尚朴素。因为,教育需要朴素。

    教育的使命是雕塑人的生命,培植人的灵魂。雕塑,需要精工出细活;培植,需要精心与呵护。而浮华与豪华,容易引发人的狂躁、鲁莽,进而揉碎了雕塑与培植的稚嫩的产品。

    当代校长的朴素,包括其精神追求与行为方式。朴素,方可追求教育的本真。本真是什么?本真就是教育规律。

    有人说,在今天,要重启对“教育规律是什么”的讨论,想起来很是幽默——教育规律,它早就写满了教育的每一寸土地。

    遗憾的是,人们常对此视而不见,人们常常各行其是。

    坚守淡泊与宁静

    淡泊与宁静,互为因果与条件。

    淡泊与宁静是我个人一贯之的精神追求。我总觉得一个人的物质追求淡泊一些,精神追求充实一些,内心自然会趋于宁静。而作为校长,内心宁静而不喧嚣,则一定会多想事,多做事,多做有价值的事。

    此外,它还是近年来的教育“热词”。为什么“热”?很简单,一是教育环境太过于喧嚣,二是它对教育、对教育工作者很重要。所以,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呼吁:淡泊与宁静,应当成为当代名校长的心灵自觉。

    为什么我特别推崇心灵自觉?是因为社会性的浮躁、浮华与功利,我们个人不可能去左右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逃离。

    逃离,是我们的精神自由。

    从这个角度讲,心灵自觉,我认为是应对今日社会性功利与浮华的最佳路径。

    倡导淡泊与宁静,不是让人不食人间烟火,也不会让人不思进取。我的体会是,适度的淡泊与宁静,可以蓄养人的精气神,可以让人不断增长精神的能量值,进而让人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这可能也和我的阅读有关。我阅读的范围很是广泛,除了教育,政治、经济、文学、文化乃至宗教等,都是我的阅读向往。

    我们的前辈蔡元培、叶圣陶、霍懋征等,还有现在仍然活跃在教育舞台上的德高望重的李吉林、于漪等老先生,他们以儒家的心态积极做事,以道家的智慧滋润身心。他们的内心始终如一江春潮般汹涌,又始终如一池春水般宁静。所以,他们的精神不老,他们的事业常青,他们思想常新,于是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教育的一座座丰碑。社会投向他们的,永远是无限敬仰和专注的目光,不管春夏秋冬。

    拥有理想与抱负

    有了淡泊的胸襟和宁静的心态,校长的理想和抱负就可以接地气了。我们不必要求、不必追求校长理想与抱负的高大上。

    校长的理想与抱负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能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教育家的“属地”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由衷地热爱、向往这片“属地”,离校后怀念其所在的学校,怀念所学校的那位“好校长”,并且,这种怀念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与日俱增。

    尤其重要的是,让一届又一届学生在他的中学时代,就懂得什么是气度和胸襟,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国家和民族、什么是现在和未来。那么,这位校长则可坦然告慰自己的灵魂:我,知足了!

    一名高三毕业生曾写下这样的毕业感言:“她(指一零一,笔者注)的大气、平和、深厚让我自信而沉默;她的平等、博爱、包容让我温暖看世界;她的艺术气质、质朴品格牵引着我追求高尚生活。”

    永葆热忱与激情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定会拥有生命的热忱与激情。

    同样,一个拥有热忱与激情的生命,定然会拥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于是,我们可以认为:没有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不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校长;没有生命的激情,教育一定是一片灰暗的土地,不可能充满生机。

    在这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热忱与激情,应当具有持久力与耐力。这是因为,教育要不得“心血来潮”,教育一定不能写“急就章”。教育是什么?教育应当是司马迁的“十八年史记”,是曹雪芹的“十年红楼”,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二十年帕夫雷什”,是罗丹雕塑作品《思想者》的神韵与风采。

    一言以蔽之,教育之花,需要我们用毕生的心血来浇灌,用全部的思想来滋润。这才堪称难能可贵。

    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一座座教育丰碑,无一不具有这种“难能”与“可贵”。

    就我个人而言,我当不可与我们的前辈比肩。但是,我可以郑重地说一句:主政北京一零一中17年,我对教育的满腔热忱,我做教育的内心激情,从未减弱过。因为,我非常清楚我所肩负的责任。

    秉持尊重与理解

    有了淡泊与宁静,有了理想与抱负,尊重与理解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期而至。因为,它是教育的基础与必需。

    我们无法想象,一位有理想有抱负,充满教育热忱与激情的校长,会枯萎了自己尊重与理解的心灵之花。

    只不过,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尊重学生与尊重老师一样重要;理解学生与理解老师一样重要。

    要尊重所有的学生,尤其要尊重那些有个性的学生和“问题学生”;要尊重所有的教师,尤其要尊重那些有才情有个性的教师,即使是保安和勤杂人员,也同样需要我们由衷的尊重。

    每年一零一教师节表彰大会的领奖台上,每当出现我们的保安人员、食堂师傅及保洁员等人时,台下的掌声格外热烈。

    生命本无贵贱之分。学校所有的生命都拥有平等的尊严。没有理解的教育,会产生盲目的教育

    与学生亲切交谈,是我的职业爱好;与老师无障碍沟通,是我的职业本能。

    传承责任与担当

    谈责任与担当,似乎一下子显得高大上起来。其实不然。责任与担当是当代校长必备的胸襟,必然的使命。

    这里的责任与担当,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用“责任与担当”的意识去培养学生,去教育老师;一方面,我们要用“责任与担当”的意识去为社会、为国家做具体的事情。

    北京一零一中具有独特的发展史,生成了独特的学校传统与文化。近70年来,学校一直以责任与担当的意识培养学生,一直以责任与担当的意识为社会、为国家做事。

    1953年5月24日,周恩来总理亲临学校视察,对防止干部子弟特殊化及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告诫师生“要艰苦朴素,要热爱劳动,要热爱劳动人民”。

    1965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就一零一中在全日制学校试办半工半读班的请示作出批示,对这一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为基础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启迪和经验的试验予以肯定。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断了学校将要取得的新发展。

    2008年,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青年营在我校举办,全世界204个国家的400多名青少年在我校度过了20多天的美好时光,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以及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等出席青年营开营式。

    中学应该有“天下情怀”。我们工作在基层,但境界不能低。要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民族大业的高度来理解、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责任,有担当,学校才会成为引领风气的名校,校长也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名校长。